三郎镇 - 历史沿革

2005年三郎镇国内生产总值19354万元,农业增加值4430万元,人平年纯收入4000元左右。三郎镇经济发展以发展旅游业为主,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镇进行了综合规划,使三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、优化。
三郎镇 - 地理概况

川西旅游环线穿境而过,境内有至九龙沟旅游专线、三古路、三化路、三茶路等旅游专线。
乡镇企业有电站、竹木制品厂、衡器厂、消防器材厂等。农业优势产品有:川芎苓种、茶、棕、漆、水果等。内有自来水供水设备和医院、邮电所、光纤电视、文化站、程控电话等设施;有初级中学一所,小学三所,幼儿园一所。
三郎镇 - 气候条件

三郎镇境内生物资源非常丰富,植被良好,种群完整,垂直分布明显,乔木、灌木、针叶林、阔叶林皆有,有63科200余种之多。
珍贵树木有红豆杉、冷杉、珙桐、罗汉松、紫檀、银杏、楠木、黄杨等,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。九龙沟景区更有高山杜鹃林,每年时值杜鹃开放,成片的杜鹃花美不胜收。茶园村千亩茶园更是让人心旷神怡。
竹类主要有茨竹、箭竹、荆竹、斑竹、甜竹、苦竹、刺茨竹、龙竹、拐杖竹、牛尾竹、白葭竹、实心竹和楠竹等,有极高的观赏价值,其笋更是属山中珍品。
药材有木通(血通、花通、槐通、铁通)、块头(俗称山乌龟)、黄柏、厚朴、山枝子、金银花、扈柄子、泥槟子、鼻流、乌子、何首乌、刺黄苓、水黄连、黄连、瓜蒌、木鼻、山药根,香符、陈艾、青藕、车前子、过路黄、紫苏、野海椒、内寄生包、蛇蜕、山药、牛膀子、鱼腥草、藿香、泽兰、虎耳草、铁扁担、二郎箭、牵牛草、土花椒、半夏、左转藤、白艿、母猪藤、地骨皮、鸡虱草、鸡血藤、梅子等四十余个品种。还有天麻、三七等名贵药材。
三郎镇 - 自然资源

依托省级旅游风景区九龙沟,三郎镇“农家乐”发展迅速。2008年全镇“农家乐”已初具规模,已建成“农家乐”260家左右,主要集中在和平社区、欢喜村、益善村、红纸村一带,大大带动了这几个村的经济发展,使“农家乐”经济成为三郎镇的特色产业。“农家乐”的发展解决了三郎镇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的就业,仅此一项,全镇人均增收达1000元左右。
由于三郎镇全境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少风霜而湿润多雨,具有完整的植被,层次分明,四季色彩丰富斑斓,更有丰富的负氧离子,环境极佳。三郎镇境内负氧离子含量是大都市的二千倍以上,是一处偌大的天然氧吧。负氧离子对人体的益处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,它的益处最根本在于“洗肺”。
三郎镇 - 文化名胜

旅游,必观名山。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,“山为地之胜、寺为山之胜”,境内历史上多寺院道观。境内名胜古迹有始建于隋代的大明寺(即化成院)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曾游此地,留有“孤塔插空记,双楠当夏寒”之诗句,双楠至今犹存;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沟,九龙沟原名龙石岩,是干五里河的西源,两岸壁立千仞,葱郁青翠,飞瀑流泉,令人陶醉,夏季凉爽,与十几公里之隔的平原温差5度以上,是旅游消夏避暑的理想去处。还有保存完好的千佛山摩崖造像,雕梁画栋的九龙寺(原名蒋家庵)殿宇,古柏森森,暮鼓晨钟的深山古寺。
众多的民间传说更为三郎镇增添几多神秘的底蕴,例如玄奘取经留下的石碑、唐代杨贵妃的墓葬、李冰之子三郎治水等。
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;以种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依托;以发展旅游(农家乐)经济为重点;以发展小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,统筹社会经济发展,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。
三郎镇 - 党政建设

会上,首先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对自己分管工作思路进行了讲解,提出了在新一年里工作突破的措施;7个村和1个社区分别对2007年工作进行了小结,在2007年工作的基础上对2008年工作思路进行了汇报。
最后,党委书记杨德明同志对镇党政班子成员工作思路和各村(社区)的发展思路进行了点评,希望各位干部在新的一年里,抢抓机遇,紧紧围绕镇党委、政府的中心工作,使三郎镇社会和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;杨书记还传达了市委中心学习组会议精神,对市委的新发展思路进行了讲解;围绕市委的发展战略,提出了三郎镇2008年的工作思路,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了各村(社区)和企、事业单位;对当前的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。提出了依托三郎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包括生态优势,交通优势,特产优势,空间优势和后发优势,加之龙门山脉的发展战略的千载难逢发展机遇,利用好三郎镇自身特色,包括旅游特色,林竹特色和文化特色,将三郎镇建成以旅游文化休闲为主的蜀山小镇。在做好老场镇拆迁和新场镇建设的同时,结合三郎镇宗教文化,贵妃传说,山水文化,整合资源对外开放,利用好成都传媒集团的融入,做大做强旅游品牌。努力促进三个转化,即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转化,潜在优势向实在优势转化,农林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化,实现三郎镇经济增长,农民致富,社会发展三个结果的战略发展思路。[1]